介绍下大连焊割中手工电弧焊的操作规范
大连焊割技术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焊割技术将朝着自动化、智能化、绿色环保和高精度的方向发展,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高效和可靠的解决方案。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高科技产业,焊割技术都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,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。
焊接与切割虽然看似对立,但本质上都是利用高温改变金属的物理状态。焊接是通过高温实现金属的融合,而切割则是利用高温实现金属的分离。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相互配合,共同完成工件的加工制造。
介绍下大连焊割中手工电弧焊的操作规范
一、焊前准备规范
设备与工具检查
确保焊机接地良好,电缆无破损,电流调节旋钮灵敏(空载电压不超过80V,避免触电风险);焊钳需夹持焊条牢固,绝缘层无开裂,导线连接紧密。
按母材材质选择对应焊条(如Q235钢用E43系列,不锈钢用E308系列),焊条需烘干后放入保温筒(酸性焊条烘干温度75-150℃,碱性焊条350-400℃);根据焊件厚度选择焊条直径,薄板(≤4mm)用2.5-3.2mm,中厚板(≥5mm)用3.2-4.0mm。
工件预处理
用砂轮机或钢丝刷清理坡口处的铁锈、油污、水分,直至露出金属光泽,坡口角度通常为60°-70°(V型坡口)。
装配工件时预留焊接间隙(一般1.5-3mm),并用定位焊固定(定位焊缝长度5-10mm,间距50-100mm)。
个人防护
穿戴阻燃工作服、绝缘手套及焊接面罩(遮光号10-12),防止电弧灼伤和飞溅烫伤。
二、焊接过程操作规范
引弧方法
敲击法:焊条垂直轻敲工件后迅速提起2-4mm,适用于狭小空间。
划擦法:焊条在工件表面划动后提起,引弧成功率高但需避免划伤母材。
焊接姿势与运条
身体略前倾,持焊钳手臂悬空或轻靠身体,手腕灵活摆动,保持电弧长度与焊条直径一致。
运条需同时完成三个动作:
直线移动:控制焊接速度,避免焊道过宽或烧穿;
横向摆动:加宽焊道(摆动幅度根据焊缝宽度调整),适用于填充和盖面焊;
送进焊条:保持弧长稳定,送进速度与焊条熔化速度一致。
电流调节
电流过大易导致咬边、烧穿,过小则易产生夹渣、未焊透。参考范围:
2.5mm焊条:60-80A;
3.2mm焊条:100-130A;
4.0mm焊条:160-210A。
不同位置焊接要点
平焊:电弧稍长,运条速度均匀,确保焊道平整。
立焊:采用短弧,焊条与焊件夹角60°-80°,可采用“之”字形摆动控制熔池不下坠。
横焊:选用小直径焊条(≤3.2mm),电流比平焊小10%-15%,多层多道焊避免熔池流淌。
仰焊:电流适中,电弧至短,快速摆动,熔池宜小,防止液态金属滴落。
三、收弧与焊后处理规范
收弧技巧
划圈法:焊条在收弧处画圈后填满弧坑,适用于厚板。
回焊法:收弧时焊条向焊接反方向移动10mm左右再拉断电弧,避免弧坑裂纹(碱性焊条常用)。
焊后清理
用敲渣锤清除焊渣,钢丝刷清理飞溅物,检查焊缝外观(无气孔、裂纹、咬边等缺陷)。
需探伤的焊缝(如压力容器)应在冷却后进行X射线或超声波检测。
四、安全操作要点
防触电
潮湿环境需垫绝缘垫,更换焊条时戴干燥手套,禁止用手触碰电极;焊机外壳必须接地,雨天禁止露天焊接。
防火灾
作业区10米内清除易燃物(如油漆、木屑),配备灭火器;高空焊接时设置接火斗,防止火花飞溅引发火灾。
防辐射与烟尘
焊接时避免直视电弧,辅助人员需戴防护眼镜;通风不良处使用排烟罩或佩戴防尘口罩(滤除金属烟尘和臭氧)。
应急处理
发生触电立即切断电源,禁止用手直接拉拽触电者;若发生火灾,先切断焊机电源再灭火。
五、常见缺陷及预防措施
焊缝气孔:原因多为焊条未烘干或坡口未清理干净,需严格烘干焊条并清理坡口。
未焊透:电流过小或坡口角度不足,需增大电流并适当加大坡口角度和间隙。
咬边:电流过大或运条不均匀,应调整电流并保持均匀运条,控制电弧长度。
焊瘤:电流过大或焊接速度过慢,需降低电流、加快焊接速度,立焊时采用短弧。
焊割是指通过加热或加压的方式,使金属材料达到熔化或塑性状态,从而实现连接或切割的工艺过程。焊接是通过熔化金属或填充材料,使两个或多个工件形成一个整体;而切割则是通过高温或机械力将金属材料分割成所需形状和尺寸。焊割技术的关键在于控制热量和材料的状态,以确保加工质量和效率。
在现代工业体系中,焊割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基础工艺之一,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、船舶制造、汽车工业、建筑工程等领域。随着新材料、新工艺的不断涌现,焊割技术正朝着更加精密化、智能化的方向发展,在推动工业进步的同时,也在不断突破自身的技术边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