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连焊割工作对操作人员有哪些安全要求?
大连焊割技术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支撑,其应用范围广泛,技术含量高。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安全规范,焊割技术将继续为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。无论是焊接还是切割,都需要操作人员具备扎实的技术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,以确保作业的质量和安全。
智能化是焊割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。智能焊接机器人能够根据工件的形状和材质自动调整焊接参数,实现准确控制。基于人工智能的焊接质量检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焊接过程,及时发现并纠正焊接缺陷。智能切割系统能够根据三维模型自动生成切割路径,实现复杂形状的精密切割。
大连焊割工作对操作人员有哪些安全要求?
一、作业前的安全准备
1.持证上岗与培训
必须通过特种作业培训,取得《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证》,严禁无证操作。
定期参加安全再教育,掌握新型焊割设备(如激光焊机、等离子切割机)的安全操作规程。
2.个人防护装备(PPE)穿戴
头部防护:
焊接面罩(需配备符合GB/T3609.1标准的滤光片),防止电弧光灼伤眼睛(紫外线强度是太阳光的2000倍)。
切割作业需戴防护眼镜(防飞溅碎屑)。
身体防护:
阻燃焊接服(长袖、领口扣紧,材质为棉或牛皮,禁止化纤衣物),防止火花引燃衣物。
焊接手套(牛皮或阻燃材质),避免烫伤和触电。
足部防护:防滑、绝缘的焊接防护鞋,鞋底需经抗热(≥500℃)和抗穿刺测试。
呼吸防护:在通风不良环境中,需佩戴防尘口罩(过滤焊烟)或防毒面具(如氩弧焊产生的臭氧、氮氧化物)。
3.作业环境检查
清理可燃物:
作业点周围10米内清除易燃物(如木材、汽油、纸张),无法移除时需用防火屏隔离。
狭小空间(如容器、管道内)作业前,需检测氧气浓度(19.5%-23.5%为安全范围)和可燃气体浓度(低于爆炸下限的10%)。
电气安全:
检查焊机接地是否可靠(接地电阻≤4Ω),电缆线有无破损(绝缘层老化需更换)。
切割设备的气管(氧气、乙炔)需无泄漏,接口处用喉箍固定,禁止用油脂擦拭(防爆炸)。
通风措施:
室内作业需设置机械通风(如排烟罩),或使用局部送风装置,降低有害气体浓度(如CO允许浓度≤30mg/m³)。
二、作业中的安全操作规范
1.焊接安全要点
电弧控制:
引弧时避免电弧直射他人,更换焊条时需戴手套,防止触电(空载电压可达60-90V)。
气体保护焊时,确保气体流量稳定(如CO₂气体流量15-25L/min),避免空气混入形成气孔。
防触电:
潮湿环境下需铺设绝缘橡胶垫,作业人员需穿绝缘鞋,禁止用手直接触碰焊件(特别是带漆或锈的金属,可能漏电)。
焊机出现故障时,必须先切断电源再检修。
2.切割安全要点(以氧-乙炔切割为例)
气瓶管理:
氧气瓶与乙炔瓶间距≥5米,距明火≥10米,禁止暴晒或撞击(乙炔瓶需直立存放,防止丙酮流出引发爆炸)。
开启瓶阀时缓慢操作,严禁用铁器敲击阀门,氧气瓶禁止接触油脂(可能引发自燃)。
点火与熄火顺序:
点火时先开乙炔阀,再微开氧气阀,用点火器点燃(禁止用明火直接点燃)。
熄火时先关乙炔阀,再关氧气阀(防止回火倒燃进入气瓶)。
回火处理:发生回火时,立即关闭割炬上的乙炔阀和氧气阀,若回火蔓延至气管,需迅速关闭气瓶阀门。
3.特殊环境作业要求
高处作业:
需佩戴安全带(高挂低用),作业下方设置接火盆,禁止火花飞溅至地面易燃物。
风力≥6级时,禁止露天高处焊割(防止火花被风吹散引发火灾)。
容器内作业:
必须两人以上配合,一人操作、一人监护,每隔30分钟轮换。
使用安全电压照明(≤12V),禁止将焊炬或割炬留在容器内。
三、作业后的安全收尾
1.现场清理
彻底熄灭焊渣、火花(可用水浇灭或灭火器扑灭),清理焊割废料,检查是否有阴燃隐患(如藏在角落的火星)。
关闭焊机、气瓶阀门,切断电源,盘好电缆线和气管,避免绊倒他人。
2.设备维护
定期清理焊机内部灰尘(防止短路),检查割炬喷嘴是否堵塞(可用通针清理)。
气瓶使用后需留有余压(氧气瓶≥0.1MPa,乙炔瓶≥0.05MPa),防止空气倒灌。
焊割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热能对金属材料进行加工。焊接是通过加热或加压的方式,使两块金属材料在局部区域熔化或塑性变形,从而形成牢固的连接。切割则是利用高温或机械力将金属材料分割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。
切割技术则利用高温将金属材料分离,常用的切割方法包括火焰切割、等离子切割和激光切割等。火焰切割是利用氧气和可燃气体的燃烧产生高温,使金属达到燃点后与氧气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而实现切割。等离子切割则是通过等离子弧的高温将金属熔化,同时用高速气流将熔融金属吹走。激光切割利用高能激光束照射金属表面,使材料迅速汽化或熔化,实现精密切割。